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2章(1 / 2)





  说罢,道士下得绳床,手往空中一伸,竟摸来一柄铁镢,轻击石板,深入数寸,敲一小洞,令悟空伸手探之,后者不解,手指入洞,只觉下面似乎无底,猛抓一把,果得米一升有余,还有炊具。道士搭锅煮饭,不一会儿,告诉悟空可以吃了。后者即取米饭而食,但一口还没吃完,就吐出来,因为饭还没熟。

  道士笑道:“虽然你不想再吃,但也可谓少吃多得啦。”遂张大口,将那一升多的半生不熟的米饭吃掉。

  当然,这并无出奇之处。

  接着看。随后,道士问悟空为什么深入幽境,后者回答也无他事,行旅而已,反问:“此处荒无人烟,您怎么一个人在这里打坐?”

  道士笑而不答。

  少顷,道士说:“我做一小游戏,你且看。”

  道士说罢,跃上一棵大树,攀枝摇荡,仿佛坐在秋千上,一会儿如流云远去,一会儿如飞石荡至眼前,又似猿猴、小鸟,动作轻灵,看得悟空惊异不已。随后,道士下树,又围着绳床转圈,越来越快,渐渐地,只见道袍现七彩之色,悟空眼花缭乱,不一会儿,道士竟转得无有踪影了。

  悟空摸摸脑壳,真是遇见异人了,一路寻思着,探路归寺,此后几天竟不感到饥饿。

  《酉阳杂俎》里的众多故事给了吴承恩灵感。孙悟空的名字即直接取自本条故事。当然,这里的悟空还不是一只猴子。

  吴承恩迷恋《酉阳杂俎》,在他写的《禹鼎志序》中有所说明:“余幼年即好奇闻,在童子社学时,每偷市野言稗史,懼为父师诃夺,私求隐处读之。比长好益甚,闻益奇。迨于既壮,旁求曲致,几贮满胸中矣。尝爱唐人如牛奇章、段柯古(段成式)辈所著传记,善模写物情,每欲作一书对之,懒未暇也……”

  再随便看一条,不用多说,必似曾相识:

  唐宪宗元和年间(公元806~820年),喜欢求仙问道的苏湛,游荡于河北内邱蓬鹊山,但并未发现得道之士的踪迹。一天黄昏,他正在山中行进,发现远处峰岩上似有光芒闪烁,于是大喜,以为那里必是仙境。但考虑粮食将尽,体力也差不多透支,只好暂时返家。

  苏湛对妻儿说:“前两天,我在蓬鹊山旅行,此山为古时名医扁鹊的封地,我早就料到会在山中有奇遇。果然,在一处峰岩上,发现有光芒如镜,那里必有得道异人,明天我将再向此山行,若那里真是仙境,恐怕就不再回来了,现在与你们诀别。”

  妻儿听后哭泣不已,想阻止他这种疯狂的行为,但没成功。转天,苏湛带上粮食,背了个包就上路了。

  妻子是个明白人,闻此山中有怪,屡次害人,此番丈夫莫不是被妖魅迷惑?于是带着孩子、仆人悄悄跟随。进山数十里后,苏湛遥望那处峰岩,白光闪烁依旧,直径大约有一丈,圆整明亮。

  苏湛一路山行,终于接近了那处闪烁着百光的峰岩,刚走到跟前,就大叫了一声。他的妻儿和仆人闻声后,跑过去营救,此时苏湛的身体已像蚕茧一般了。与此同时,两只铁锅大小的黑蜘蛛显身岩石上,所织之网大如篷帐,苏湛的妻儿、仆人全被罩在里面。一名仆人挥刀割那蛛网,最后带人破网而出。但是,那两只巨大的蜘蛛已不见踪影。至于苏湛,早已脑裂而死。

  第七卷 猎奇:

  传说中的生物

  唐时的蛊术,属于巫术的一部分,跟幻术还不一样。蛊术又分多种,其中一种叫魇蛊术,一度流行于唐朝的巫师间。魇蛊术的特点是将自己欲加害的人,做成木偶或纸偶、土偶,藏于暗处,除每日在心中默默诅咒外,并用针射扎其心脏位置,据说这样可以使其人迷狂昏沉,丧失神智,最终死去。

  最凶险的蛊是哪一种?

  “李洪山人,善符箓,博知,尝谓成式:‘瓷瓦器璺者可以弃,昔遇道,言雷蛊及鬼魅多遁其中。’”这是段成式在闲谈中得到的一则隐秘的知识。

  山人李洪最善符箓。古代道家修炼分多种形式,包括炼丹、占卜、祈禳、符箓……其中的符箓,多在捉鬼镇妖时使用。这天,段成式去拜访李洪,聊天中被告知雷蛊和鬼魅喜欢藏身于有裂纹的瓷瓦器皿中。

  先说鬼魅。按唐人记载,李洪所言不虚:

  宪宗元和年间,长安光宅坊有一市民,“其家有病者将困,迎僧持念,妻儿环守之。一夕,众仿佛见一人入户,众遂惊逐,乃投于瓮间……”

  在这个元和年间的故事中,鬼魅隐遁时就选择藏在瓮瓦间。

  福州有弘济上人,斋戒清苦,曾在沙岸上得一颅骨,“遂贮衣篮中归寺。数日,忽眠中有物啮其耳”,用手将那东西拨落后,“见有火如鸡卵,次第入瓦下”。在这里,那骷髅也是潜藏入瓦下。

  鬼魅都晓得,那雷蛊呢?得先说说什么是蛊。

  在各种巫术中,蛊术应该是最神秘的。因为蛊并非固有物种,而是人工培育和饲养出来的一种剧毒之王,诞生过程如下:黑暗的室内埋一大缸,在五月(古时的凶月),捕捉蜈蚣、蝎子、蟾蜍、蛇、蜘蛛,将其置于缸内,然后压上盖子,贴上封条,叫它们互相吞食、蛰咬,一年后开封,便会有一物飞出,此物正是最后存活下来的那只毒虫,也就是蛊。关于蛊的样子,我们不得而知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就是带有剧毒。不过,它不会伤害主人,而是非常听命于主人,会帮助主人去做事,任务完成后,飞回来,老老实实地待在缸里。

  《酉阳杂俎》中提到一则验蛊法:“鸡无故而自行飞去,家有蛊。”

  蛊为世间毒王,关于养蛊杀人的故事,南北朝时就有记载了,顾野王在《舆地志》里说:“江南数郡有畜蛊者,主人行之以杀人,行饮食中,人不觉也。”唐初时,饲养毒蛊的多为江南地区。浙江诸暨县县尉叫包君,其妻总接受当地一土豪的美食,没想到被放了蛊毒。按记载,该土豪用蛊害了不少人。中了蛊毒后,会腹痛难忍,像被什么吞噬心脏。一两年后就会死亡。

  到了武则天时代,原本流行江南的蛊,大量地出现在京都长安。

  武则天掌权后,常不自安,看谁都像反叛者。于是重奖告密者,又任用酷吏,抓捕、审讯、刑罚那些有风吹草动的大臣。一时间,互相揭发成风。在酷吏中,最著名的是索元礼、周兴、来俊臣三人。其中,又以来俊臣“成绩”最大。按正史记载,经他手用酷刑审讯和诛杀的官员就达一千多家!当然,大多都是冤死的。但酷吏们以此为乐,武则天也是乐此不疲。所以,在当时,很多大臣上朝前,都会跟家人诀别。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来。

  时有“博陵王崔玄晖位望俱极,其母忧之,曰:‘汝可一迎万回,此僧宝志之流,可以观其举止祸福也。’及至,母垂泣作礼,兼施银匙箸一双。万回忽下阶,掷其匙箸于堂屋上,掉臂而去。一家谓为不祥。一日,令上屋取之,匙箸下得书一卷。观之,乃谶纬书也,遽令焚之。数日,有司忽即其家,大索图谶不获,得雪。时酷吏多令盗夜埋蛊,遗谶于人家,经月乃密籍之,博陵微万回则灭族矣”。

  就是说,为了保平安,重臣崔玄晖的母亲叫儿子请来异僧万回(前面写到的善于神行的那位),并赠银匙一双,但却被万回扔到了房顶。后来,到房顶取银匙时,发现那里有一本谶书,也就是朝廷严厉禁止的预言王朝更迭的书。崔玄晖大惧,立即将其焚烧。几天后,酷吏来搜查崔府,但一无所获。原来,酷吏有一种陷害大臣的手段:在黑夜里叫人把蛊偷偷埋在大臣的庭院,再把禁止的谶书丢在其家里,一月后必取大臣全族之性命。

  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,长安等关中地区不时出现蛊的身影。

  文宗大和七年(公元833年)发生的一个事件比较有代表性。

  长安青龙寺僧人契宗,俗家在不远的樊川。一段时间以来,契宗的哥哥像被什么附体,渐至发狂。契宗持咒,也不见效。契兄用手拉他的母亲,其母陷入癫狂;拽其妻,其妻亦死。最后,他对契宗说:“我不怕你,今天我大兄弟也会来。寒月,寒月,可来此。”喊到第三声,一物如狐,全身赤红,从契兄脚部蹿起,爬到腹部。契宗胆量确实可以,用刀去砍,伤其一足,那物跳出窗,潜藏在瓮中。

  契宗根据经验判断,觉得那东西极有可能是蛊。

  随后,用大盆将瓮盖上,用泥把缝隙抹死。三天后打开,那物已经僵硬而铁,但还没死去,最后用油将之煎杀,直到这时,契兄的狂症才痊愈。果不出契宗判断,一个多月后,附近有一户人家,父子六七人暴死,“众意其兴蛊”。因为按传说,如果蛊被杀,那么放蛊害人者,也就活不了了。

  回到开篇,所言雷蛊,是蛊的一种,善飞行,出没于阴雨天,又称飞蛊。飞行时,有声音,如小鸟叫。通常情况下,人们看不到它的形状。但是,一到打雷闪电的瞬间,其形状就可以在天空中显现出来,这也是被称为雷蛊的原因。这东西,跟上面的狐状蛊一样,也好隐于瓮瓦间。

  当时还有蛇蛊。

  晚唐时,长安及附近州郡的街道上,不时出现一名游医的身影,据说他能将蛊逼出人体外。有一些人,真的被治好了。但也有人认为:那只是游医使用的幻术。

  当时有官员,叫颜燧,其女中了蛊毒,每天感到有东西在咬自己的心肝,痛苦不可忍。一年后,人已很憔悴了,皮骨相连,腿如枯木。在这种情况下,找到那名游医,后者看完后,说:“你的女儿中的蛇蛊,蛊毒的一种。不过没关系,我可将它逼出来。”

  游医叫人找来热炭一二十斤,以之为药引。随后,手持钳子盯着女孩。服药后,该女欲昏欲死,又过了一会儿,觉得咽喉间有什么东西蠕动。这时候,游医叫她张嘴,随之钳出一条五六寸长的小蛇,立即投于炭火中,将其化为灰烬。

  雷蛊、蛇蛊外,唐时还有一种更神秘更危险的踏影蛊。

  说到踏影蛊,就必须谈到人的影子。人的影子有什么讲究?《酉阳杂俎》有所记载:“宝历中,有王山人,取人本命日,五更张灯相人影,知休咎。言人影欲深,深则贵而寿。影不欲照水、照井及浴盆中,古人避影亦为此。古蠼螋、短狐、踏影蛊,皆中人影为害。近人有善灸人影治病者。又,道士郭采真言,人影数至九。成式尝试之,至六七而已,外乱莫能辨,郭言渐益炬则可别。又说九影各有名,影神:一名右皇,二名魍魉,三名泄节枢,四名尺凫,五名索关,六名魄奴……”

  王山人生活在唐敬宗、文宗宝历年间,长期研究人的影子的秘密。在本命日(跟生日的天干地支相同的日子)的五更天(凌晨三点到五点),于灯下观察人影,可知吉凶未来。这位山人指出:灯下人影越深,主人以后就越显贵越长寿;相反,如果影子浅,则预示不详。所以,古人忌讳在河边、井边乃至浴盆边转悠,因为在水中照出的影子一定是浅的。通过影子来实施巫术,在当时也不是没有:蠼螋、短狐、踏影蛊,踏到或击中人的影子,其人必死或得怪病。

  说到影子,唐人认为灯光、阳光、月光下,如仔细看的话,会发现人有九个影子。九影各有神,其神各有名。道士郭采真尤其坚持这种说法。据他说,这九影神分别称:右皇、魍魉、泄节枢、尺凫、索关、魄奴……段成式为验证这九个影子,特别试了一下,但只看到六七个。不过,郭采真说,点一个火把,慢慢使火旺起来,就可以辨别出最后两个影子。